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树增绿,改善生态,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好处在当下,更在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我国是近10年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林面积最大,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化改革驱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2024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前期,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一项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着眼未来,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前瞻性布局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着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们。打造高质量生态文化产品是促进生态平衡和绿色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余亩,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各地也通过积极实践探索,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涌现出了以江西抚州“赣抚农品”、福建南平“武夷山水”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品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着眼未来,要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开发转化机制,量化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经营开发,盘活生态“家产”,壮大生态“家业”,以高质量生态产品供给创造新消费需求,拓宽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渠道,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不断汇聚绿色低碳发展强大合力。 绿色低碳发展关涉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思想理念迭代、不同群体利益调整。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多年来,尽责形式已拓展到8大类50多种,既能“直接参与造林绿化”,也可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形式“间接履行植树义务”,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力中,持续增厚“绿色家底”。每个人生活中的细小选择,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合力。着眼未来,要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共识,校准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方向,引导人们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积极涵养生态道德,在行为上积极主动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真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